九九重阳节,浓浓敬老情。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,在这个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节日里,你是以什么方式打开的呢?
与十一假期的狂欢相比,重阳节显得“落寞”了许多,节日气氛也被冲淡了。其实,重阳节是个特殊的节日,与除夕、清明节、中元节一起被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。今天的重阳节,除了是传统佳节,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。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算得上是重阳节最著名的一首诗。诗中也写出了重阳节最突出的习俗——登高、插戴茱萸。重阳节除了登高、赏菊还能做什么?
登高是永恒的时尚,敬老是不变的主题。1989年,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,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,2012年又在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中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规定,重阳节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。可以说,从“登高节”到“敬老节”,其文化意义没有与传统断裂,反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。
关爱老年人,让节日充满社会温情,重阳节的光环不应暗淡。这也不乏有些人在重阳节打着尊老旗号,作秀给他人看。例如:重阳节当天大张旗鼓地烘托敬老气氛,组织志愿者去敬老院、福利院为老人们演戏、洗头洗脚,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。这样的献爱心,让老人吃不消,也让爱心变了味。
节日一年一度,敬老的热情不能随节日而去。其实,尊老敬老是一种诚心的举动,是持之以恒的行动,无需大肆铺张,更不能虚陈形式、敷衍老人。只要全社会形成了善待老人的良好氛围,一年365天,天天都是“重阳节”。
敬老当从重阳节开始,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节日宣传纪念,弘扬民族孝老传统,引领社会敬老风尚,激发人们的敬老自觉。敬老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,无论于家庭子女、还是社会,都要形成一种常态。老人的心每天都需要抚慰,只有常态化的爱心才能真的慰藉老人寂寞的心。
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明显加快,“老有所养”已成为当务之急。从中央到地方,从民政部门到民间团体,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大力提倡习总书记注重家庭、家教、家风建设的讲话精神,积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关爱老人的社会责任,把更多的功夫下在平时、落实在细节,真正实现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
其实,敬老的简单方式不过就是“常回家看看”,更容易做到的事情恰恰就是最好的形式。然而,现实总是残酷的。在外地工作,很难请假,阻挡着子女回家的心。如何才能让“常回家看看”落地,真正具备可操作性,这才是当今社会需要关注的话题。
百善孝为先。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,今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以后的自己。将孝老文化发扬光大,让人们的晚年生活有更多获得感,让老人真正感受到“天天都是重阳节”,让人们“常回家看看”的梦想能够落地生根。